在生活中,消费者在购买东西的时候可能会被一些无良的商家欺诈,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消费者需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好自己的权益,那么起诉卖家欺诈需要什么证据,民事欺诈的认定和处理呢?大律师在线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起诉卖家欺诈需要什么证据
消费欺诈是指在消费的过程中,存在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要及时保存证据,防止电子证据灭失。特别是网页上商品信息的介绍,可能存在商家更改的情形。
1、是采用打印、拍照、录像、截图等形式保存网页证据;
2、是通过公证机构以证据保全公证的方式对有关电子证据进行公证;
3、是在诉讼程序中申请法院对相关电子证据予以保全。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民事欺诈的认定和处理
1.行为侵犯的客体应当是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合法民事权益。包括财物所有权、使用权、肖像权和人身权等。例如某一行为在刑法上构成了拐卖妇女罪,而且在民法上也因这一欺诈行为侵犯于妇女的人身权利。
2.行为的客观方面应当表现为,必须是实施了欺诈的行为,即用虚假的、实际不存在的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的方法,致使对方当事人陷于错误,信以为真,而自愿与其为某种民事行为。
3.在主观上,行为人应当是抱有内心的直接故意或者间接故意,并具有从对方获取一定民事利益的目的。
4.民事欺诈行为的主体,可以是公民或者法人,也可以是其它组织。因为法律规定,民事活动的主体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它们既然是民事活动的主体,就必然参与民事活动,那么它们就可能成为民事欺诈行为的主体。
5.行为在刑法上被确认为诈骗罪,那么它在民法上也应同时被确定为民事欺诈行为,即诈骗罪具有刑事诈骗性和民事欺诈性的双重性质。它们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沟壑。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通过上述文章的简述,我们可以知道消费欺诈是指在消费的过程中,存在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希望以上的信息对大家有所帮助!